长宁寺位于我市南八家乡四家板村,距北票市区26公里,它前映大凌河,后依凿有石窟佛像的喇嘛洞山,四周草木葱郁,山水相依,被古人誉为“前有兆,后有靠”的风水宝地。
长宁寺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原址占地6400平方米,但历经百年沧桑,年久失修,多处建筑早已消失殆尽。2012年,由民间集资资金80万元,对长宁寺的仅存的一座殿堂进行了原貌整体修复。现在的长宁寺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二层建筑,高7 米,坐落在500余米的月台上。一层面阔5间,进深3间,南面三间成廊,两稍间为实墙,其上辟窗。一层中心由4根通天木柱支撑二层亭楼。东北侧有楼梯可通局部二层,二层中间为四角攒尖顶式亭楼,四周筑有金刚墙。殿堂全部为木架结构,集蒙、藏、汉建设风格于一身,其独特的营造方法,是喇嘛寺庙建筑中少有的工艺。长宁寺平时香火不断,每年正月十二是庙会,信众颇多,是远近闻名的一座古刹。
值得一提的是,长宁寺的月台西南侧有古柏一株,树胸径达1.3米,枝繁叶茂,据专家推测属辽代栽植,素有关东第一柏之称。
长宁寺虽为清代早期建筑,有着近300年的历史,但寺内壁画、彩绘清晰可见,石刻、木雕、砖雕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充分体现和凝聚了北票先辈工匠的聪明和智慧,尤其是殿内某些局部细小的制造方法,是研究当时地方木构架营建技艺的重要实例,它具体生动的展示了蒙族地区小体量单体喇嘛教建筑的地方营造特色,同时记载了区域佛教文化的发展史,为研究我国北方地区藏传佛教古建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实物例证,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