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西著名的国家森林风景区大黑山里,在景区公路旁,山丘绿林之中,有一座引人注目的“乌兰亭”。这是北票县人民政府在1 996年 10月 17日为内蒙人民自卫军第十一支队政委乌兰同志立的。乌兰同志在解放战争时期率领蒙民支队浴血奋战于朝阳县、北票县、阜新县等地区,为这些地方的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当地群众称她为:“青马双枪红司令”。
笔者于2013年11月1 2日冒着风雪专程到大黑山敬仰“乌兰亭”。1988年10月,北票县民政局长太福生及田绿萍同志去北京请康克清同志为“乌兰亭”题字。康克清说:“建乌兰亭很好,乌兰是蒙古族的英雄,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康克清同志于1988年 10月 30日亲笔题写了“乌兰亭”三个大字。
“乌兰亭”的设计很独特,结构是一体两个亭,其中的含义是:双枪红司令。当年乌兰在大黑山一带打过游击,并在大黑山下成立过木支会,当地人民都赞颂乌兰女司令。所以在这里建“乌兰亭”有着重要意义。
笔者看到康克清亲笔写的“乌兰亭”三个大字悬挂在亭子中间,左侧对联写的是:“蒙汉同讴一身智勇红司令,德恩永泽十里莺花大黑山”右侧对联写的是:“济济英贤议政同心谋一统,拳拳家国助资协力促三多”。笔者看到这是一处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是一处红色之旅的好景点。多年来,到此参观、学习、受教育的人很多。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敬仰。
在1949年 12月 12日,南京新华日报就刊登过一篇《内蒙人民女英雄——乌兰》 的文章,电影《祖国啊,母亲》 中的英雄洪戈尔,小说《 茫茫的草原》 中的女政委苏荣,京剧《 驼山风云》 中的女支队长都以乌兰为原型,太福生的著作《 大凌河儿女》 中记写了乌兰事迹。多少年来,乌兰的传奇故事一直流传在辽西大地及广大内蒙古人民当中。
乌兰同志于1 922年 9月 15日生于辽宁省朝阳县嘎查村,取名叫包力格(泉水的意思)。参加革命以后改名叫乌兰(红色的意思)。东北沦陷后,她到北平蒙藏学校,之后又转到东北职业中学。在校期间,她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参加了一二一六大游行,提高了抗日救亡、争取民族解放的觉悟。为了革命的需要,她曾叫过章魏、章岑等名字。 1938年 8月,乌兰去延安学习。 1939年春乌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6年 2月,乌兰担任蒙民武工队政委。以乌兰为领导的蒙民十一支队,从敖汉出发,到北票、阜新、义县一带扩大武装打击敌人。在攻打北票的战役中,在乌兰的领导下,连续得胜。当时在北票县一带广泛流传一首歌谣:“咱们东三省,有位女英贤,蒙古女同志,名字叫乌兰,年方二十四,掌握大兵权,攻打北票城,英名天下传。”乌兰又多次领兵连续剿匪灭敌,在1946年 12月 24日夜,袭击了阜新红帽子、东王府、灭敌300多人。接着,乌兰为民除害,在北票消灭了莲花山一带的土匪200多人。不久,和平解决瑞应寺,引导喇嘛走向革命道路。土地改革时期,乌兰任北阜义土改工作团副团长(北阜义是指北票县、阜新县、义县)。
乌兰于1987年 4月 5日因病治疗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65岁。
《人民日报》 1987年 4月 15日,以《 双枪红司令》为题的新华社电文中写道:“……解放后,乌兰历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委员,自治区妇联党组书记、主任,自治区党委委员、妇委书记,自治区轻化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自治区经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全国妇联一、二、三届执委员,主席团委员,四届妇代会常委;全国一、二届人大代表:中共八大代表;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0年后,乌兰先后担任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兼女工部部长,全总顾问,全总十届执行会委员。乌兰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她忠诚党的事业,爱憎分明,光明磊落,实事求是,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她忠于人民,热爱群众,团结同志。她识大体,顾大局,维护民族团结,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毕生精力。”
笔者站在“乌兰亭”面前久久不想离去,深深地鞠下一躬,之后拍下了人们参观、敬仰“乌兰亭”的照片。
“乌兰亭”已经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