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魏守仁,1950年调到北票矿务局工作。随后,我的家也从河北省唐山市搬到北票,居住在南山舍宅802号。给我印象较深的是,房前有一个锅炉房,旁边矗立着一个大烟囱。这个大烟囱和《北票矿工报》社院内的大水塔,成为南山舍宅院内最高的两个标志性建筑物。在父亲晚年的时候,我经常抽时间陪父亲唠嗑、聊天,听父亲讲过去的故事。
父亲与北票矿务局有着不解之缘。1921年,京奉铁路局在开凿冠山大井的同时,即开始兴建北票至金岭寺铁路支线。1925年金北线建成临时通车后,我爷爷魏连茹,第一个把火车开到了北票煤矿,运来了建井所需的设备和材料,大大加快了建井的速度。当时,人们不叫其名,都习惯称呼其为“魏大车”。我奶奶魏王氏和我爷爷就居住在原街里双桥洞子上面英国人盖的工棚里,居住了一年多时间。后来,我爷爷又调回到山海关,我奶奶回到了唐山。
1941年6月,父亲从北京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因学习成绩优异,留校担任助教,工作了两年多时间。因我爷爷是火车司机,长年在外跑车,父亲又是兄弟姐妹中老大,所以,被奶奶从北京召回唐山,在唐山电业局工作,照顾家里。全国解放后,支援东北,调到沈阳。1950年到北票矿务局煤矿调查处理一起事故,被留在北票矿务局工作。在五六十年代,国家煤炭部曾两次商调父亲到北京国家煤炭部工作,都因北票矿务局不愿放人,工作需要为由,失去了到北京工作的机会,把子子孙孙都留在了北票。
五十年代矿务局工作生活的片段历历在目。1950年,南山舍宅刚刚恢复修建完,大部分房子都空着无人住。局机关也由冠山搬到了南山老本部楼。局领导召集机关各科科长开会,动员科长们带头搬到南山舍宅来住,我家搬进了舍宅802号。父亲曾经回忆说,在五十年代我们到矿上工作,都是走着下现场,当时既没小汽车,又没通勤车,中午自己带饭盒,工作生活非常艰苦。记得有一次去台吉二井五片看巷道能否安设卡机代替人力推车,从局老本部去台吉二井,走着去,走着下井,又走着升井,走着回来。还有一次,局里布置要恢复三宝变电所,父亲同机电分厂的负责同志一同去三宝,中午饭每人怀里揣着两个馒头,走到三宝已经上午11点多了,找个地方把馒头吃了就工作,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下午3点多钟处理完工作就往回走。那时工作虽然很累、很苦,但大家工作情绪都非常高涨,同志之间关系特别融洽。从1956年起,父亲任北票矿务局副总工程师,并长期担任技术领导工作,为北票矿务局的发展,为建设中国第一座北票台吉千米竖井,攻克解决了流沙层大量涌出、井筒进水、机械故障等多个技术难题,贡献了自己的聪明和智慧。
“文革”期间,父亲受到了“群专”和不公正的批判,被扣上反动技术权威和国民党的残渣余孽的帽子,在矿务局各厂矿部处接受批判130多次。一开始,父亲被关押在南山舍宅的夜校内,我十几岁就给父亲送饭。当时,看管人员不让送鱼肉蛋等好吃的东西,饭盒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查,我母亲就用鸡蛋和面,蒸馒头或烙馅饼,给父亲增加营养。后来,又转移到白石“五七”干校和北山干校,干一些农活和喂猪。家里也被抄了两次,把父母亲结婚时的金银首饰全部拿走,落入“造反派”个人手中,直到“文革”结束,清理“三种人”,搞揭批查时,这些金银首饰也没有找回来。
1972年,父亲和北票矿务局局长李子贞最后一批被“解放”,被安排到北票矿务局基建设计处任副处长,后任北票矿务局革委会副主任、北票矿务局副总工程师。1973年组织上给父亲落实了政策,把扣发5年多的工资5300多元一次性补发了。在七十年代,这是一笔不少的钱。因为父亲“文革”前月工资186元,在矿务局乃至北票地区都算高薪阶层了。补发工资后,有些人红了眼睛,纷纷到我家来借钱,就连搞我父亲专案组的人也不知羞耻登门借钱。我又一次看到了人性中丑陋的一面。为了缓和矛盾,父亲对某些人就直接给了200元打发了事,最后自己只留下点看病钱,其余2000元全部交了党费。
1984年,父亲正式办理了离休手续,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享受厅局级待遇,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父亲离休后,仍然关心着北票矿务局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余热,继续为矿务局建设发展献计献策,写出了有关长远发展、技术改造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书面建议50多篇,达10万多字,被评为出席国家能源部和东煤公司老干部先进个人。父亲1918年生人,2016年去世,活了99岁,从来没过过生日,怕给子女、亲友添麻烦。父亲一生艰苦朴素,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是朝阳地区范围内学历最早的老知识分子,精通英、德、日三国外语,长期担任辽宁省和朝阳市煤炭行业和机电行业高级工程师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却始终不放松学习,为人正直,做人低调,工作上精益求精,任劳任怨,不追求享乐,始终保持着一种艰苦奋斗的工作状态,为我们做人做事树立了榜样,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现在,每当我走进南山舍宅,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南山舍宅已经面貌全非了。但我还是能从大水塔和几棵大槐树中寻找出过去的影子,寻找出童年的记忆,寻找到父亲的音容笑貌,以及他讲过的那些故事。
魏长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