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绵起伏的丘陵延亘在辽宁西部,丘陵深处有一座小城——北票。出北票市区向南,在沟谷与山坡间穿行的公路会把你引向一片烟波浩渺的水域,在权威部门公布的名录里它叫白石水库。燕塞湖是它的另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则出自当地的民间。
任何一项大的基础建设或者工程设施,其官方命名大多依据其地理位置,但它们大多都还有另外的属于当地的名称,这样的名称也大多蕴含着当地的人文色彩,称白石水库为燕塞湖,就是这样。
燕塞湖的出现跟两条河有关,跟这两条河在那个地方的交汇有关。这两条流淌在地处塞上的辽西大地的河流一条叫做大凌河,另一条叫做牤牛河,至于它们交汇的地方,就是史上三燕政权自兹发祥的故地了。
关于这两条河的历史是不是有人能够说得清楚我没有做过考证:比如它们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流淌,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融汇;比如它们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滋润着那道河谷,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灌溉着那片土地。然而当这两条河的时空坐标定格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件大事掀开了它们历史上崭新的一幕——截断汩汩河水,峡谷成平湖!
随着这千倾碧波荡漾在三燕故地,一处纪念性的景观——燕湖园,便也出现在原来的两河交汇之地,现在的湖区以北的背山面水的一隅。
环湖公路在湖边的山势与湖水的漫延所形成的伸展与退让之间逶迤着。穿过一道山口,两河交汇处的一片澄静清波便豁然呈现在眼前:近处,一座高高架起的长桥凌波飞度,虹影一样的身姿倒映在粼粼碧水之中;极目远眺水光接天,一群天鹅幻化成数点银白在水天之间时而升腾时而盘旋;视野的尽头隐约着一线青黛的山峦,其下是天一样蓝的水,其上是水一样蓝的天,而大朵大朵的白云就那样自由自在地荡漾在湖面,就那样自由自在地游移在天空。
过长桥稍稍左行,燕湖园便到了眼前。造园的技艺在我们这个国度里早已是炉火纯青的了,而燕湖园则更是鲜明且突出的体现着随山就势、曲径通幽的造园法则。先是一座样式古朴的拱桥——燕宁桥把你引向园子的深处。那桥通体饰着汉白玉的雕栏,桥头苍翠的松柏与桥身高耸的拱券相互掩映着,相互衬托着。过了燕宁桥便有上下两个去处,上行则是登山,下行就是面水了。下行吧,大约也就是二三十级台阶的样子,一座小巧的、浑圆的青石码头便等你在那里;想想看,当夕阳西下的时候,你一个人箕坐在这濒水的小小码头上,静对烟渚把酒临风,是不是很惬意很惬意!向上去就完全是另外的一种感觉了,顺着山势攀行百余道石阶,一本打开着的硕大的书卷迎面闯入眼帘!书是用本地出产的一整块花岗岩雕琢而成,镌刻在上面的文字记载着这里的百姓为了完成这截河造湖的伟大事业所作出的奉献与牺牲及所付出的艰辛与奋斗!
记载在书中的都已经是或即将是历史,而历史又无一不是人民所创造,由此我们就不能不由衷感叹这道景观设计者的匠心独运了——是不是每一页历史的最终写就都要经过无数人的无数次跋涉和无数人的无数次攀登!
在燕湖园的制高点处耸立着一座石亭,据说这是极其少见的完全石质的亭子,而且还是那种双重飞檐的古拙样式。因为它站得更高,所以置身其中的人们也就看的更遥远更广袤——水色天光一览无余,青山绿树尽收眼底,好一派疏阔的塞上景致!
有人说燕湖园是这三燕故地上那一湖碧水的一处精致的点缀,可如果说它是这一带山水之间或者是这一片土地之上的独特而永恒的人文标识,那会不会更加恰当一些!
蒋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