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这个年代出生的人,也许记忆里最清晰的就是父亲手中的棍棒。父亲手里的棍棒是规矩、是命令,当然,它更是一种严厉的惩戒。当孩子们偷懒时,不好好做事、干活,毛毛草草应付时;不懂得疼惜大人、乱花钱时;在外惹了事丢了父母脸面时;不好好读书,逃学、打架时……往往会招致一顿棍棒。
邻家孩子在大晌午去放猪,看猪在泥坑里打溺,他偷偷靠在旁边的树底下睡着了。等有人吵吵着用石头追着猪骂:“挨千刀的,把我家地瓜地毁了……”邻居找上门,赶着猪回家的他被父亲拿棍子结结实实打了一顿;男孩们夏天到水库里洗澡,回来被父亲追着一顿打,跑是不能跑的,因为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什么时候都得回家,只要回家,这顿打就得挨上。
我们小时候那个年代没啥零食,夏天里的一根冰棍儿都是好多孩子的奢望。村东头的二丫用两个鸡蛋给弟弟们换了四根冰棍儿,被父亲查实后,嘴馋的儿子先挨了棍子。父亲吵吵着:“二丫呢?”二丫闻声一溜烟跑了。棍棒教子,说是一视同仁,其实有时候父亲们对女孩在心里、手下都是留了情的,所谓“雷声大,雨点儿稀”,有时打照样挨,下手却比男孩要轻。拖着棍子喊着找女孩儿,男孩挨的棍子往往是迅雷不及掩耳,快、准、狠。
邻村的三哥好打仗,好拿别人点儿东西,也总逃学。有一次被他父亲提着棍棒追,毕竟大人跑不过孩子,一会儿工夫,父亲就远远落在后边了。三哥腿快,心眼儿多,一直往村里的大井那跑,到了井边抱起一块大石头就扔进井里,而后他迅速跑进了井边的玉米地。等他父亲气喘吁吁追到井边时,不平静的井里还荡着小圆晕。他父亲急忙喊人下井捞人,一个劲在井边后悔:“我就是想让他长点记性,让他学好,哎,这孩子咋这么傻啊……”三哥看父亲急得要找抽水机了,就从地里跑了出来。父亲见了拎了棍子就追,只不过追了几步就站住了。晚上,三哥回家后给父亲跪下了。不过,那顿棍子还是挨上了,以后他就真长了记性,没让他父亲操过心。
和同龄的很多人谈起小时候的棍棒教育,大家侃侃而谈,都唏嘘不已。这刻骨铭心的“洗礼”,对于生活在农村的我们这一代人,几乎无一幸免。但没有人因此憎恨过自己的父亲,只是笑言没有经历过棍棒教育的童年是不完整的,是寡淡无味的,是不懂得珍惜和成长的。
棍棒里的教育简单、粗暴,看似残酷冷冽,是当下严格禁止的一种教育,但是它却让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心里有敬畏,做人做事有尺度,不知不觉就被棍棒培养出了勤劳、善良、诚实等许多优秀品质。
岁月如水,渐流渐远。唯父亲的棍棒永存记忆且震撼心灵,因为它惩戒并重,疼痛又温馨。
时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