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家子,三口人,父亲、儿子、儿媳妇。日子过得顺风顺水的。可是父亲也有一件最烦心的事儿,就是儿子不会说话。说他儿子不会说话倒不是说这人是个哑巴,而是他说话爱伤人。同村的人和家里人都拿他没办法。
有一年秋天,父亲对儿子说:“明天早上让你媳妇早点做饭,咱俩到城里把多余的谷草卖了。咱家的毛驴也吃不了那么多,再不卖就捂了。”
儿子晚上就把父亲交待的事情跟他媳妇说了。第二天早上,媳妇早早就起来做饭了,这时父亲也起来了。父亲看天色还早,就背起了粪筐出去捡粪了。临走时,父亲说:“吃饭不用等我。”
父亲很快地就捡了一筐的粪,不一会儿就回到了家。谁知,那天外边的粪多,父亲送回来一筐又去捡第二筐。儿子左等父亲不回来,右等父亲还是不回来,就先吃了饭,吃完饭套上车,装上谷草等父亲。
过了好一会儿,父亲才回来。儿子急了,问父亲说:“你怎么才回来?”
父亲说:“今天粪多,我捡了两筐。我是慢性子。”
儿子说:“慢性子?这么长时间让你拉粪也该拉两筐了,急死我了。”
父亲说:“你说的这叫人话吗?我不吃了。走!”
这样父子俩就出来了,儿子赶车,父亲坐在谷草上,直奔县城。
城里人有开豆腐坊、煎饼铺子的,那时候麻使用石磨磨豆子、磨煎饼粉。所以,凡是做这些生意的人家都养驴,谷草的销路挺好。父子俩胸有成竹。
再说,这车走得慢悠悠的,父亲的心里着急,父亲说:“这驴真是慢性子,你狠狠地抽它几下子。”
儿子说:“慢性子就打?你也慢性子,谁打过你?”
父亲连饿带气,脸都变白了。
父子俩到了买卖谷草的市场,儿子说:“你看车,我去会会茬。”儿子说完就走了。
父亲饿得实在难受,就对不远处的一位卖切糕的老人说:“老哥,我早晨出来地匆忙,没吃饭,我用两捆草跟你换一斤切糕行吗?”老人一算挺便宜就答应了。父亲填饱了肚子,脸上露出了笑模样。
过了一会儿,儿子回来了,他往车上搭眼一看:草少了两捆。就问父亲:“那两捆草整哪去了?”
父亲说:“我用它换切糕吃了,实在是太饿了。”
儿子说:“你看,我一眼没照到,这么大一会儿你就吃了两捆草,够一头驴吃五天了,这你怎么不慢性子了?”父亲气得直咬牙。
很快,谷草就卖完了,这会儿已经中午了。回去父亲赶车,儿子坐车。
在回家的路上,有个小池塘,这会儿,池塘边有一只王八正趴着晒太阳呢,儿子对父亲说:“你先走吧。我把王八抓住,给我媳妇吃,她怀孕了。”
父亲就自己赶着车走了。父亲到家,儿媳妇早就把饭菜做好了,爷俩就先吃了。吃饭时,父亲把这一天儿子说的话全对儿媳妇学了一遍。儿媳妇想:等她男人回来,一定好好劝劝他,以后不能这么气爹。
儿子很快就回来了,到了家,他“啪”的一声,使劲儿把王八摔在地上,在媳妇和父亲的面前显示自己的能耐。
媳妇故意找茬说:“你摔谁呢?”
儿子说:“你以为我摔爹呀?我摔王八呢!”
媳妇说:“你这不会说话的毛病真得改改了,今天你都把爹气成啥样了?”
儿子生气地说:“我就这么一会儿不在家,是哪个人告诉你的?”说着就要动手打媳妇。
父亲一看,是自己告诉儿媳妇的事儿惹出了祸了,急忙阻拦,说:“不要打,你媳妇的肚子里还怀着孩子呢!”
儿子说:“她就是怀着爹我也要打。”
父亲听了直翻白眼,差点气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