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北票好人事迹材料
在北票市南八家子乡有这样一对夫妇,他们数年如一日,守护着在此越冬的天鹅,用坚持与热爱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乐章。他们就是李海峰、王朝辉夫妇,即“海峰海燕夫妇”。

情定天鹅湾。因病返乡,李海峰在老家南八家乡红村包块地,扣大棚种油桃,过着忙碌而充实的生活。2016年初秋的一天,海燕与李海峰一起走向河边时,看见远处的河面上有两个小黑点儿,海峰嘀咕道:“难道是天鹅?”他原来听说过这里有迁徙的天鹅偶尔路过,但是从来没见过。海燕赶紧拉着他向河面跑去,原来真的是两只掉队的天鹅,其中一只被渔线缠住,另一只正围着它哀鸣。夫妻俩一边轻声地安抚,一边慢慢靠近,解开渔线并抱回家里照顾。两只天鹅就这样在这里度过冬天,后来又展翅飞向了远方……此事也成就了海燕夫妇与天鹅之间的缘分。
当好饲养员。转眼到了2017年冬天。一天清晨,夫妻俩刚来到大棚门口,就看见天上飞来6只天鹅,2只大的长着雪白的羽毛,还有4只没有褪去黑羽的幼小天鹅,围着大棚转了几圈后向河边飞去。眼尖的“海燕”很快认出那2只大的就是去年受伤的天鹅。6只天鹅在河边安家了,经过申请,夫妻俩成为守护天鹅的志愿者,并给天鹅盖了个简易房,起名“红村天鹅湾”。
随着天鹅数量的增加,投喂的粮食成了一笔巨大的支出。夫妻俩几年攒的钱都投入到扣大棚上,如今种玉米的钱让两人犯了愁。这件事被一个摄影爱好者知道了,他建了一个志愿者群,大家在群里自愿捐款买玉米,由海峰、海燕负责投喂。资金问题解决了,体力活儿却全都压在了海峰身上。最多的时候,他们一天投喂玉米300—400斤。海峰一次扛50斤,往返需要六七次,那条通往河边的土路上硬是被两人踩出了一条平道。无论怎样累,在看到天鹅的一瞬间,两人仿佛什么都忘了。
海燕每天在自己的微信圈里播报天鹅的数量,海峰有一个专门的记事本,记录着每天飞来多少只,飞走几只。闲暇时,两个人拿出来一边翻着,一边回忆着当初的情景,好像翻看儿子小时候的照片。有一天晚上,海燕怎么都睡不着,干脆拉着海峰去河边看天鹅。那天刚好是十五,月亮的清辉把河面照得通亮,他们看见一只年幼的天鹅在一块儿浮冰上不停地拍打翅膀,开始时以为它在淘气,并没有放在心上。可半个小时过去了,它依旧在那里不停地动着,而旁边的天鹅们都在悠闲地游来游去。海峰觉得不对劲儿,赶紧回家拿来老式望远镜:“糟了,小天鹅一定是被冰冻上了,你赶紧给救助站打电话,我去家里拿斧头。”很快,救助站的人来了。海峰让他们先站在远处,他悄悄走近天鹅,用布把天鹅的头包上,这样它就不会被惊到了。然后他才朝身边的人挥了挥手,他们一人按住一只翅膀,以免它在拍打时被斧子伤到。海峰轻轻地凿冰,因为刚进隆冬,冰冻得并不坚硬,但他还是怕天鹅受到惊吓,不敢使劲,而是一点点地用力往下按。冰一点点地裂开,又一点点地破碎。半个小时后,天鹅终于脱离险境,众人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海峰小心地把天鹅推进水里,轻轻地说:“快回家吧。”小天鹅一边游,一边回头看,并轻轻地鸣叫,仿佛是致谢,又仿佛是告别。见此,夫妻俩欣慰之余,眼睛湿润了。
在整整150天的冬季里,李海峰瘦弱的肩膀扛起了5吨、1万多斤玉米。河边温度常低至零下30度,每次他都要扛着50斤重的玉米粒在冰面上步行一里多地,有时一天扛2、3百斤,往返3、4次。

守护“天鹅湾”。喂食之余,夫妇俩还悉心保护天鹅的生存环境。及时清理玉米瓤和河道垃圾,冰天雪地中,李海峰毫不犹豫下河捞垃圾,上岸时双脚冻得红肿麻木也毫无怨言。投食空闲,他们坚持写 “天鹅日记”,详细记录游客情况、天鹅数量及进食细节。天鹅似乎也通人性,常飞过他们家上空,以鸣叫回应。每年3月天鹅迁徙时,夫妇俩往河边跑得更勤,一遍又一遍数着天鹅,直到最后几只飞走,他们含泪挥手叮嘱 “今年冬天早点回来”。天鹅飞走后,他们沉浸在感伤中,满心期待 210 天后的相聚。
从2018 年至今,7个寒冬,海峰海燕夫妇用行动温暖众人。严寒岁月,风霜刻痕,他们以无私奉献展现出南乡“山好水好人更好”的精神风貌,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注脚,他们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广为流传,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到保护野生动物、守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