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在很多人的概念里,就是锻炼身体、保持健康。实际上体育不光是锻炼身体,还有体育精神,如果只是锻炼身体,那就跟跳广场舞没有区别,只是活动筋骨而已,与“教育”无关。真正的体育教育是通过身体运动来改变和提高自身的各项“品质”。
尽管,现在我们都在大力提倡加强体育锻炼,但是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氛围中,我们的骨子里还是认为读书第一,体育第二。2016年教育部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也让小学阶段的家长、老师们意识到体育必须从小重视。
健康是保证人类和谐发展的基础。著名思想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指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适当的体育锻炼,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都有给很大帮助,还能促进神经系统发育,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而家庭教育对孩子体育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转变观念,身心健康不是单选题。“牺牲活动时间去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不仅牺牲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对其成绩并不能起到促进作用。所以,家长要转变观念,改变“身体活动和学业成绩难以两全”的误区,真正认识到关注体育就是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剥夺运动就是剥夺成长。要鼓励孩子多参加运动通过体育运动感受团队的凝聚力和团队力量,逐渐培养起“体育养生”的意识和习惯。
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孩子运动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的影响,家庭氛围对孩子体育运动意识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父母要从自我做起,让运动融入家庭生活,成为孩子的示范者和引领者,这对孩子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注意体验,多进行亲子体育活动。体育运动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孩子只有通过在运动过程中的切身体验,才能真正了解有关体育的知识,接纳正确的体育观念,也才能启迪他们的体育情感,锻炼他们的体育意志,最终形成热爱体育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运动习惯,从而产生教育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安排的体育课固然重要,但是家庭亲子体育活动在培养孩子的体验性、运动意识以及提高家庭亲密度、幸福指数等方面更具优势。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对家长来说,无论从身体健康、学习考试、人格健全还是意志磨炼的角度,一定要更加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弘扬体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