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望月,百度的基本释义是:在水中看月亮,比喻可望而不可及,白费力气,事情根本办不到。在新华词典“水”的条目中,没有“水中望月”这个词目。
打开中华历史文化的浩瀚史册,让我们翻到唐诗的那一卷,看看距今1500年左右的唐朝文化先人们是怎样“水中望月”的吧。“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篇千古传唱的长诗《春江花月夜》,作者张若虚正是看到了江中的月,从而提出了一个宇宙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很有意思的问题:江边上是谁第一个见到的月亮?江边的月亮是从哪年开始照耀人间?水中望月,竟然联想到人类世界观的哲学问题。这不仅是古人观察水中之月的独特视角,更是他们卓绝的思想智慧和见识高度。“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在张若虚的笔下,一轮明月伴潮而生,在亮闪闪的涟漪中,随波荡漾到千里之外……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水月相映的画面啊!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刘禹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白居易);“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水中望月,给了文人墨客以生活审美的享受和挥毫泼墨的灵感,也使他们产生了“望月生情,月寄愁思”的思绪和“江月永存,人生苦短”的慨叹:“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李白);“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岑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李白)。是啊!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自然规律就是这样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行着,它把古人们逐一送到了天堂,又把古人的精神和文化留给了今人。
任何视觉的美,都是光芒的折射。大唐盛世的诗人们水中望月的诗,已经从文学的角度,映衬出唐代曾经有过的国家政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文化高度发展的历史进程,而其中精美绝伦的文学产品,就是这达到空前绝后高度的唐诗。
让我们再回到“水中望月”的话题上。通过唐诗,使我们看到了唐代的文学乃至整个文化发展的水平。而通过唐诗中“水中望月”的诗句描述,则透视出至少一部分唐代人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方式。把极为简单的自然现象,赋予了自然与人文的丰富内涵,再由为数众多的诗人,用最美好的文学方式、把最美好的水月意境表达出来,这已经不再是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而是一个民族自身文化蓬勃向前的发展标志。
美好的古风是可以借鉴和传承的。试想一下,在风和日丽的月圆之夜,相邀挚友数人,泛舟河湖或煮酒江边,仰望天上嫦娥舞袖,俯瞰水中皎月伴舟。把酒临风,笑谈人生今古;诗情画意,再现水中望月……这不正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