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个很大的概念。简单点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传统文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是传统文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更是传统文化。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血脉,需要传承和弘扬。
而今,随着电子设备和互联网的普及,不使用规范字和“提笔忘字”的现象频频出现;随着改革开放,外国的很多传统节日慢慢融入国人的生活,中国传统节日却受到冷落;随着物质文化的不断发展,诸多非物质文化未能受到保护和利用,濒临绝迹……
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但是,如若丢掉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就丢掉了民族之心、民族之魂。
有人说:“都21世纪了,还用读四书五经,穿唐装汉服吗?”这里要说的是,传统文化要和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良性传承。
那么,传统文化如何传承?笔者想到的是教育。需要从三个层面去看。
一是家庭层面。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阶段,鉴于幼儿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无法辨认是非,但是,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认知方式。笔者觉得,应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好孩子的成长根基。
二是学校层面。不容置疑,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阶段。《师说》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学校的职能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笔者认为,学校应不断加大德育教育力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
三是社会层面。社会教育可以看作更高层次的教育阶段,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宫、展览会、俱乐部、少年宫、社区、工作单位、各级媒体均可以作为社会教育的载体,笔者建议,要通过各种教育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贯穿于生产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