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筷子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布菜和夹菜在聚餐中无意间增强了亲朋好友间的感情。筷来箸往,情味浓浓,但在客观上也增加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当我们去一些大饭店吃饭的时候,往往会看到一个人的面前摆着两双筷子,有些人会不理解为何饭店会这样,其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公筷和私筷。一般来说经营者对公共筷子的清洁并不怎么注重,尤其是在就餐高峰的时候,只是对其进行简单的冲洗,并没有经过消毒处理,所以,公共筷子一般来说都不是很卫生。
当前,全民抗疫的过程,也是一次凝聚社会共识、重塑文明习惯的契机。“餐桌革命”也应该与时俱进。社会发展了,理念更新了,大众的卫生习惯自然要迭代。公筷、公勺、分餐非但不会显得生分,反而凸显了一份尊重。
当务之急,要在全民共识的基础上乘胜追击,让科学、规范、卫生的生活方式彻底站稳脚跟。
政府是文明用餐的倡导者,也是监督者,相关各级政府和机关要做好宣传,并起到相关带头作用,努力推广使用公筷公勺用餐,在社会上形成示范效应。但是最终还要靠广大群众的自觉参与。市民们除了外出用餐外,居家用餐时自觉使用公筷公勺,避免病毒“口口相传”。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新的健康生活习惯。
餐饮企业、单位食堂要当好排头兵。让公筷公勺成为餐桌标配,积极提示引导。除了把公筷公勺主动放在餐桌上以外,还要给员工进行培训,让员工在上菜时主动介绍公筷公勺的使用方法,提倡相关做法。
个人要注重用餐卫生,餐前洗手、餐后漱口;注意保持距离,不拥挤、不扎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桌一饭做起,主动使用“公筷公勺”,共同倡导就餐新风尚,养成使用“公筷公勺”的健康好习惯。
公筷公勺、举手之劳,改变旧习、减少病扰。文明用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倡导用餐新风尚,养成健康好习惯,共建餐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