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塑料制品,被成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它在带给人们有限便利的同时,也成为白色污染的罪魁祸首。2008年6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出台,即坊间所说的“限塑令”,规定商场、餐饮等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一次性塑料袋、打包袋。这表明,无论是社会层面还是国家层面,均已意识到白色污染的危害,并采取切实行动,向白色污染宣战。
10余年过去了,“限塑令”执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白色污染已经成为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顽疾。究其原因,一方面,居民对塑料袋使用便利性有着强烈的依赖,仅靠在商场超市里对塑料袋收取几毛钱费用,“限塑令”的作用依然有限。一方面,源头无法遏制,执行力度“留白”,这也是白色污染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如何拒绝白色污染,变“限塑”为“禁塑”已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要在降低可降解塑料制品成本上寻求突破点。所谓“禁塑”,禁的是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而其替代品主要是可降解塑料制品。从成本上看,生物降解塑料袋成本是传统塑料袋的2至3倍。可从技术、材料等方面入手,降低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成本。亦可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来实现。
要在他山之石上寻求借鉴点。为治理白色污染,很多省市出台了一系列循序渐进的“禁塑”办法和措施,海南省自2019年起分种类逐步推进全面禁塑。香港大型快餐连锁集团大家乐自2019年初开始在164家分店停止派发塑料饮管。麦当劳自2018年11月起在北京10家餐厅试点“免吸管杯盖”和不主动提供吸管行动。上海今年更是推出了干湿垃圾袋。种种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作用。
要在严格执法上寻求支撑点。随处可见的白色垃圾已经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横扫白色污染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对于生产、销售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要通过严格的法规和毫不例外的执法来给予处罚,使违规者心存戒惧,让白色污染制造者、销售者无以遁行,一步步助推美丽中国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