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慈溪冒出了一位“日均作三百首词牌两千首诗”的“天才少女”,引发舆论关注。无独有偶,武汉两位小学生研究喝茶抗癌获奖,云南一名小学生研究直肠癌获奖……一时“神童”辈出。
这些“天才”“神童”,神得超出想象,一经媒体曝光,不仅没有招来崇拜赞叹之声,反而引来诸多质疑和非议。因为这些新闻,违背常理。
值得思考的是,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人发现的“神童”都绵绵不绝,他们为什么如此喜欢“神童”呢?
“神童”如此之多,始作俑者当然就是家长。
重视教育是中国的传统,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难以摆脱的宿命,在中国古代就是如此。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中有一段记载,北宋元丰年间,饶州有位神童,叫朱无赐,因从小就能熟读经书而做了官。于是,当地家家户户全都逼着家里的小“神童”熟读《五经》。但孩子们大多生性好玩,不肯好好背记。父母们把这些神童一个个都放进竹篮,吊上树梢,使其玩耍不成。结果,饶州的一些孩子被活活逼死。
古代的父母有如此深厚的神童情结,当代的父母也不遑多让。君不见,“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语言到处流行,其中包含了父母的多少辛酸与期盼。
当下,很多家长热衷于培养“神童”,违背正常发展规律的培养孩子,超负荷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反映了家长价值观的扭曲:为了孩子们美好的未来,父母甘愿付出全部心力。这其实是一种心理补偿,孩子的健康是其次的,自己的骄傲才是主要的。但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功利化和揠苗助长式的培养和教育孩子不应该教育常态。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真正的教育,不是走捷径、投机取巧,而是遵循教育规律,对每一个孩子因材施教。
相比受人追捧的“神童”,教育出勤奋踏实的普通孩子,才应该是父母教育的常态。神童固然存在,但只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普通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通过不解的努力,才能取得进步和成就。父母不能急功近利地热衷于把孩子培养成“神童”,走捷径只能害了孩子,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