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是指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对自己加以约束,特指生活朴素、不浪费。自古以来,“俭”就是一宗美德。笔者认为,“俭”的重要,可从三个层面去理解。
俭以养德。古人对俭的理解要远比我们深刻,老子《道德经》文:“俭故能广。”《墨子·辞过》曰:“俭节则昌,淫逸则亡。”诸葛亮《诫子书》中更是有名言:“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此外,《尚书·太甲上》云:“慎乃俭德,惟怀永图。”司马光《训俭示康》中提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古人将俭视为一切美德中最大的德,不无道理。古往今来,有德者皆由俭来,失俭者必失德行。
俭以持家。良好的家风,一定是从俭开始。清代治家高手曾国藩也在《曾文正公家训》中名言:“居家之道,推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陆游在《放翁家训》中指出:“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败于奢靡。”周怡在《衡山寄示可贵儿》中强调:“一身吃着有限,吃些粗的,着些粗的,将就用些。”吴麟征在《家诫要言》中表示:“四方衣冠之祸,惨不可言,虽是一时气数,亦是世家习于奢淫不道,有以召之。”纵观历史,诸多纨绔子弟败家之因皆为不懂节俭,可见即使富裕殷实,也要厉行节俭,才能兴旺家业。节俭亦不是吝啬,只是将资源用在关键时、关键处。
俭以兴国。倘若举国上下皆节俭,国家必将繁荣昌盛。清代名臣朱轼提倡节俭治国,将节俭的精神提升到国家兴衰的高度。他在临终前给皇帝的遗言中申明:“国家万世根本,君心所重者,理财、用人而已。”从理财的角度看,他十分注重节俭精神的应用。在推进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整顿国家财政过程中,朱轼十分注重开源节流,最终确保国库充足,国家富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责在于俭。
如今,虽生活富足,而俭不能失。唯有俭,才是立德之源、立业之基、立国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