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票新闻网
您当前的位置 :北票新闻网>>文化北票>>人文川州

姨夫爱上北票

2020-12-02      

  说实话,我们和姨夫是实在亲戚,可以前两家的走动并不勤。姨夫家在河北丰润,我们在辽宁北票,远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父亲和姨夫心里都有芥蒂。

  小姨1986年结婚,父亲去送亲时,发觉当地人是很瞧不起辽宁人的,就说辽宁穷,北票没名,大厚棉衣苞米茬,穿也没啥吃也没啥。父亲虽然气不过,但也没敢发怒,因为当时北票确实跟河北丰润有很大差别,可父亲觉得别扭,所以自那次去,很多年都没去河北。也就在当年秋天,因为礼节,姨夫随小姨回了趟北票,这次北票之行,给姨夫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也带给他到辽宁北票的恐惧。

  那时候,人们的联络方式就是写信或发电报,姨夫早在半个月前就给父亲寄了信,告诉父亲,他跟小姨哪天坐火车回来,几点到北票,让父亲去接站。姨夫的这封信,父亲根本没接到。因为那时候,信只能邮到大队,有熟人看到给拿回来,要是扔上几天,可能就会不见了,因为没人管,也可能会被淘气的孩子拿了去叠纸飞机玩。当姨夫和小姨提着大包小裹走下火车,下车的人都走没了,也没有看到父亲。那时正好是秋老虎肆虐,空旷偏远的三井小车站,连个候车室都没有,小姨和姨夫就那么傻呆呆站在阳光下望眼欲穿。左等右等不见人,他们只好提着包裹,一步一挨地穿过长长的干河子,走到大道上看会不会遇到熟人好给家里捎个信儿。还算巧,真的碰到了熟人。父亲得信儿后,连打场的衣服都没有换,直接赶着驴车就去接姨夫他们。姨夫上了驴车,没走多远,说啥也不坐了,本来农村的路就不平,这大秋天的,人们收秋把道路压得沟沟坎坎的,车走起来颠颠簸簸,姨夫说,他的肠子都拧了,心脏都快出来了,虽然旅途疲劳,姨夫愣是跟着驴车走了十多里地到我家。

  几天后,姨夫离开我家的时候,说啥也不让父亲用驴车送了,说是怕把腰颠断了。父亲找了三个人,骑着自行车,把小姨和姨夫以及带给他们的东西送到车站。回来后,父亲还说呢,人家河北那边一马平川的,出村子就坐车,来这看一趟,知道啥样了,不知哪年能再来喽。

  姨夫真的就好多年没到我家来,我们的联络就靠书信,怕我们收不到信,姨夫给我们邮的都是挂号信。

  1992年,我们的小村子里有了第一部个人家庭电话,姨夫只打过来一次。他太想父亲了,觉得书信也说不了啥,就想听听父亲的声音,可电话打到别人家很麻烦,要别人先去找父亲,父亲到了坐在电话旁等,姨夫再打,通话的时间也不能太长。

  大弟弟结婚的消息是父亲写了信,又到有电话的那家打了个电话告诉姨夫的,并一再强调,这些年可不是那些年了,来吧。姨夫照样是坐火车来的,家里人骑着摩托车接的他们,姨夫坐在摩托车上,一直是悬着屁股的,他实在怕挨礅。不过,后来他就实实在在坐在摩托车上了,因为这时的乡村路,已经是加宽了的沙石路。

  北票的三井小火车站取消了,姨夫再到北票来,我们就到四十多里地外的南站去接,任何时间点到我们都能准时接到他,因为那时,家家都有电话,手机早已进入平常百姓家,随时都可以联络。我们的车也由两轮摩托换成了四轮轿车,不怕风,不怕雨,不怕天黑,也不怕路远。城里是油光平坦的柏油路,乡下是平坦整洁的硬化路,说笑间就到家了。吃的呢,更别说,想吃啥喝啥,超市里都买得到。这时,姨夫倒是怀念起以前的粗茶淡饭了。

  小表弟也买了车,为了热闹,前年拉着一家人到我家来过年,我们开着车到北票的高速道口去接他们,刚出道口,姨夫就让小表弟停车,他要换车,要坐到我们的车上。尽管天冷,姨夫还是打开了车窗,欣赏沿途风景。他惊讶于北票的变化,城市的高楼,乡村的文化,问这问那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送姨夫一家回家上高速以前,弟弟带他们去了趟北票高铁站,告诉姨夫,再来就坐高铁,省钱,方便,快捷。姨夫瞪大了眼睛,用地道的唐山话问:“啥?高铁都到这儿咧?”我们也学着用唐山话回他:“咋咧,啥时候再来呀?”

  姨夫真的又来了,就在去年夏天,啥事也没有,就是坐着高铁到我家来看看,用他的话说就是:“好久不见,甚是想念。”临走时还说呢:“下年还来。”

  姨夫爱上了北票,他的邻居们再说北票落后他都不高兴,举出例子据理力争。因为北票在发展,在振兴,在变化,71载岁月如歌,时代的列车正带领北票人大步向前,创造着美好北票梦,美好辽宁梦,美好中国梦!

责任编辑:崔旭

责任编辑:时春华

热点排行

北票新闻网

电话(传真):0421-5823953 投稿箱/举报箱:bpxwzxwz@163.com 主办:北票市融媒体中心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http://www.lnjubao.cn/
备案/许可证编号:辽ICP备202001491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0642002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