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们称秋天的第一个月为“浅秋”。在这“浅秋”的一个早晨,天空中飘着毛毛细雨,倚窗,有微风送爽,感觉有了轻轻的、浅浅的凉意。出去走走,我觉得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主意。说走就走,驱车十几分钟,便来到凉水河湿地。凉水河湿地距离白石水库很近,水与草相融一起,花与树相互照应,就像一块绿茸茸的印花地毯平铺在高铁高架桥下。湿地面积不算很大,但环境优雅,风景宜人,这里是人们休闲的好地方。
这个季节是湿地赏荷的最佳时令。下了车,顶着细细的小雨,漫不经心地走在荷花池长长的栈桥上。荷花池里,碧绿的荷叶亭亭玉立,微风送过,晶莹的雨滴从荷叶上悄然滑落,流淌着剔透的水痕;荷叶之上,盛开的荷花娇艳欲滴,含苞待放的荷花楚楚动人。美丽的蜻蜓小心翼翼地站在荷花瓣上,震颤蝉翼一样透明的翅膀,鱼儿在池塘里游来游去。这荷花池应该是湿地的招牌吧,虽然天下着雨,可慕名而来的赏荷人依旧是络绎不绝。大人小孩,男男女女撑起五颜六色的伞,摆着各种姿势,不时地用手机镜头捕捉瞬间,一张张笑脸如池中的荷花一样灿烂美丽。
我静静地站在雨中,默默地观赏着荷花,脑子里迅速地寻找着有关描写荷花的句子,想在诗情画意中品读荷花之美。“接连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其实,我最喜欢的是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积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也。”荷花的圣洁高雅的气质,在这浅秋的细雨中,深深地打动了我。
走下荷花池栈桥,靠近路边的蜀葵三五株一簇,热热闹闹地开着艳丽的花朵,或红色、或粉色、或白色、或浅黄色,层层叠叠,节节升高。荷花池坡墁上太阳花争奇斗艳,靓丽着一张张微笑的脸庞;各种颜色的石竹花纤纤细细,叫人顿生爱怜。高架桥下,百日菊(步步高)刚刚开得浓烈,沸沸扬扬,姹紫嫣红,美不胜收。最为好看惊奇的是那一大片醉蝶花,盛开的花朵犹如翩翩起舞的蝴蝶,轻盈飘逸,令人赏心悦目。真正的蝴蝶和蝴蝶花互动着,眼花缭乱中,我仔细分辨着究竟哪个是蝶哪个是花?醉蝶花就如她诗意般的名字,一个“醉”字画龙点睛,他们真的醉了蝴蝶,当然也醉了我。
欣赏完这些花花草草,沿着高架桥下的红色甬道一直往前走,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恬静地流淌着,河岸上杨柳的倩影叠印在细碎的波痕里,如梦如幻。偶有鱼儿游过,河面上划起一道“闪电”。细雨蒙蒙,河边的花草树木静静地笼罩雨雾中,有些班驳、隐约,更带有几分神韵,整个构图,恰似一幅水墨丹青,美轮美奂。顺着河流远去的方向眺望,清清的河水就象一条优美的素练向远方轻轻地向白石水库方向泻去,徐徐缓缓,神采奕奕。我脚步轻轻地踩着用方石“搭”起的桥,来到小河的对岸,就在回首的刹那间,看见有几对野鸭在河里嬉戏,卿卿我我,大秀恩爱。我哪还敢造次打扰,赶紧蹑手蹑脚地折回对岸。
雨还在下着,我的思绪随着雨水也泛滥起来。说起这块湿地,我与它有着很久的渊源。这里曾是我的故乡,是我生长的地方。在我小时候,这里只是几个杂草丛生的野生水塘和一片低矮的杨树林。池塘周围垃圾成山,每逢夏天,这几个野生池塘总会发出恶臭熏人的气味,这里是苍蝇蚊子的乐园。那条小河汇聚的是上游煤矿洗煤的脏水和城市居民生活用过的污水,黑黝黝向远方流去。后来,家乡兴建了白石水库,自然生态有了巨大的改观,山清水秀,绿树成荫,天鹅翱翔,鸟儿吟唱。这几年里,生活富裕起来的家乡人大力弘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加关注生态环境,更加注重美丽乡村建设,于是便有了这湿地,有了这满池的荷花,有了这美丽宜居的家乡。
杨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