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回答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课题,明确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原则、目标指向和实践路径,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科学指引。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系统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谋划。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明确了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规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原则。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视域中,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涵:从文化的发展看,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走向深入,确保中华文明永续传承;从文化的性质看,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定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从文化的本质看,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方向性问题,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不仅有深邃的观点、战略的谋划、科学的部署,还教给我们正确的立场、管用的方法”。
首先,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其一,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考核、督查、问责机制,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做意识形态工作,保持同思想界、理论界、知识界等方面的常态化沟通,加强对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管理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的建设。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统筹推进文化权益保障制度、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等制度建设,完善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制度体系。
巩固和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新闻舆论等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广泛传播体现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中华文化精神、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文化作品,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将新闻舆论工作的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起来。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宣传教育,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团结在一起。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进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其次,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一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加强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效整合各级各类公共文化场馆资源,把数字化作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有效手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专业化运营,广泛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度。二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结构,加大对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资源投入,优化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实现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文化协调发展。三是盘活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保护传承,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专项工作。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持续深入,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一方面,完善文化生产体制机制。持续优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加快构建统一开放、高效规范、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实现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效配置,为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在不同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中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完善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引导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另一方面,以现代科学技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当前,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业态行业快速发展,成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将新技术应用于文化产品生产、传播、消费的各环节,促进新的文化消费点生长,创造新的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与体育、信息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特别是“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最后,着力全面增强国际传播效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关键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一是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概念、范畴、表述是叙事话语体系的基础。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首先需要提炼出既能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特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又能与世界不同文明产生共鸣、进行对话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进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实现与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整体性构建。二是发挥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不同国家的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都关注人类共通的情感和共同面临的问题,能够实现超越民族、跨越国界的深度交流。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积极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既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也回答世界之问、探求世界共鸣、凸显世界意义。三是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跨文化的话语叙事。要主动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受众的话语表达方式和思想接受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运用中国故事将中国道理、中国理论讲述出来,积极回应国外受众的核心关切,实现主体与客体的有效对话与良性互动。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一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积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充分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明成果,吸收借鉴国外有益文化成果,“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促进各国人民出入相友、相知相亲”。二是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健全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和平台,深化政府间文化交流,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合作,有序推进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建设,扩大与海外青少年文化交流。三是推动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和投资,推动更多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特征的文化产品走出去,优化对外文化贸易产业布局,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海外影响力,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辐射度。
来源:学习强国